天龍人堅信---研發創新為企業之本,我們堅持以質量優勢為重點,不斷為中高端用戶提供服務!
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無錫
聯系我們
地址:無錫市錫山經濟開發區東部園區(安鎮)東盛路2001號
市場部:0510-88530055
售后服務部:0510-88786666
郵箱:cyc@tlon.com.cn tlon@tlon.com.cn
? 2021 天龍科技爐業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0069595號
鋼中常見組織之貝氏體的分類

上貝氏體:
上貝氏體是在貝氏體轉變溫度區的上部形成的,形貌各異,主要分為三種:
1.無碳(化物)貝氏體 2.粒狀貝氏體3.羽毛狀上貝氏體

上貝氏體組織形態示意圖
a. 無碳貝氏體 b. 粒狀貝氏體 c,無碳貝氏體 d. 羽毛狀上貝氏體

1)超低碳貝氏體:

超低碳貝氏體鋼的貝氏體組織,OM
超低碳貝氏體組織與板條狀馬氏體相似,從形貌上難以區分,需要TEM鑒別
2)無碳(化物)貝氏體:
當上貝氏體組織中只有貝氏體鐵素體和殘留奧氏體,而不存在碳化物時,這種貝氏體就是無碳化物貝氏體,或稱無碳貝氏體。這種貝氏體通常在低碳低合金鋼中出現。


無碳貝氏體中的鐵素體板條平行排列,其尺寸及間距較寬,板條間是富碳奧氏體,或其冷卻過程的產物。往往在如下情況時出現:
1.由于Si、Al不溶于滲碳體中,故延遲滲碳體的形成,因此,在硅鋼和鋁鋼的上貝氏體中,常常在室溫時還保留殘余奧氏體,而不析出滲碳體,形成無碳貝氏體。
2. 在低碳合金鋼中,形成貝氏體鐵素體后,滲碳體尚未析出,貝氏體鐵素體間仍為奧氏體,碳充分向奧氏體中擴散,使奧氏體趨于穩定而保留下來,形成無碳化物貝氏體。
3)粒狀貝氏體:




4)羽毛狀上貝
羽毛狀上貝氏體是由板條狀鐵素體和條間分布不連續碳化物所組成。
貝氏體鐵素體條間的碳化物是片狀形態的細小的滲碳體,組織形貌呈現羽毛狀。

近年來發現的羽毛狀上貝

SEM GCr15鋼的羽毛狀貝氏體組織

高碳鋼的羽毛狀貝氏體組織,OM
下貝氏體組織
下貝氏體在貝氏體C-曲線鼻溫以下溫度區間形成。
下貝氏體有經典下貝氏體、柱狀貝氏體、準貝氏體等

60Si2CrV鋼下貝氏體組織(a)OM和(b)SEM

23MnNiCrMo鋼下貝氏體


SEM GCr15鋼下貝氏體組織

粒柱狀貝氏體
實際鋼中的貝氏體組織:
實際鋼中還經常出現貝氏體和馬氏體的有機結合的組織。
上貝氏體和低碳板條狀馬氏體形貌類似,但是上貝氏體中位錯密度較馬氏體為低。
高碳片狀馬氏體和下貝氏體的形貌類似,但前者的亞結構是孿晶,而在下貝氏體中很少見到孿晶 。
23MnCrNiMo鋼板條狀馬氏體和下貝氏體的相結合的整和組織


貝氏體組織形貌的多樣性
上、下貝氏體是各學派都接受的傳統的貝氏體分類。
其他貝氏體形態名稱較多,諸如無碳貝氏體、粒狀貝氏體、準貝氏體、逆貝氏體、柱狀貝氏體、特殊下貝氏體、粒狀組織等,以及近年來發現的類馬氏體形貌的貝氏體,如正三角型貝氏體、“N”貝氏體、蝴蝶型貝氏體等。它們可能都是典型貝氏體的變態。
貝氏體組織形態的多樣性說明了貝氏體相變的極其復雜性。
貝氏體中的亞結構
氏體鐵素體是由更小的“亞單元”組成。
亞單元通常在已經形成的鐵素體端部附近形核,通過縱向伸長與增厚的方式長大。
亞單元長大受阻時,再激發形核,在鐵素體板條頂部的側面(上貝氏體)或鐵素體針的頂端(下貝氏體)形成新的亞單元核心。
亞單元重復形核長大構成了貝氏體中鐵素體的形核長大過程。
SEM 60Si2CrV鋼下貝氏體片和內部的亞單元形貌

貝氏體的亞結構單元示意圖

STM Fe-0.5C-3.3Mn上貝氏體中的亞結構

下貝氏體的精細亞結構
一般認為,下貝氏體片條由亞單元組成。對Fe-1.0C-4.0Cr-2.0Si鋼的下貝氏體的觀察表明,下貝氏體條片由亞片條組成,亞片條由亞單元組成。亞單元相互平行,近似于平行四邊形。如圖。采用隧道掃描顯微鏡,分析發現,在下貝氏體鐵素體內部存在亞單元,如圖。
Fe-1.0C-4.0Cr-2.0Si鋼的下貝氏體

STM Fe-1.0C-4.0Cr-2.0Si鋼的下貝氏體的精細亞單元 ,亞單元為四邊形

中碳Mn-Si鋼貝氏體鐵素體的亞片條,高分辨電鏡(HREM)形貌。A)明場像,b)暗場像

孿晶亞單元也是四邊形
貝氏體的孿晶


孿晶的發現對切變學派是驚喜,對于擴散學派是個震驚。擴散學派不承認貝氏體中存在孿晶。
方鴻生認為:下貝氏體近似圓片狀,由亞片條組成,亞片條又由亞單元組成,亞單元由更小的超亞單元組成。
Fe-1.0C-2.0Si-4.0Cr下貝氏體掃描隧道顯微鏡(STM)形貌:浮凸。

Fe-0.2C-2.5Mn-1.5Si-0.6Cr下貝氏體的原子力顯微鏡(AFM)形貌:貝氏體亞單元浮凸。

高度2~3nm,寬度約60~80nm.
指出:浮凸為帳篷狀。
較高密度的位錯亞結構
貝氏體中的位錯密度不如馬氏體中那樣高,但也有較高密度的位錯亞結構,如圖5-11所示。有的認為貝氏體亞單元內部有較高密度的位錯,ρ=1010cm-2。

鐵素體的位錯密度與溫度的關系
P20鋼中下貝氏體的TEM像,較高密度的位錯亞結構

貝氏體鐵素體與殘留奧氏體的取向關系
貝氏體中往往存在殘留奧氏體,在無碳化物貝氏體中,室溫下還保留大量殘余奧氏體,在粒狀貝氏體中存在M/A島,在條片狀貝氏體鐵素體間存在奧氏體薄膜。
研究表明,貝氏體鐵素體和奧氏體之間同時存在K-S關系和N-W關系。如圖所示。
具有K-S關系的貝氏體鐵素體和奧氏體的高分辨點陣像像

貝氏體的本質和定義
貝氏體本質上是貝氏體鐵素體和θ-滲碳體(或ε-碳化物)的有機結合的整合組織。組織中常夾雜著殘余奧氏體、馬氏體等相。組成相較多,形態多變。
在較高溫度區形成上貝氏體,在”鼻溫”以下的較低溫度區域形成下貝氏體。二者在組織上的主要區別,一是貝氏體鐵素體的形態差異,二是碳化物的形態和析出的位置不同。
簡體中文
English
在線留言